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货规定商家迟迟不送货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10-06 02:55:43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人们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货规定商家迟迟不送货也是着重关注的,许多人可能只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具体是怎样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由法务吧法律咨询在线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递到了迟迟不送过来怎么投诉

快递迟迟不到,你可以先去商家那里问问是否已经发货?如果货物已发出,有哪个快递公司接手?然后致电快递公司查询你的货物,快递公司就会查找你货物已经到哪?或者货物是否丢失?如果货物到了目的地,而迟迟不发货的情况下,那么有可能是丢失,有可能忘掉了,可以催促他们帮你查找一下,如果是丢失,他们会按照货物的价钱进行赔偿

12315实体店订货没有收到实物退货规定怎么办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24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合格,消费者可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更换、修理等。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在收到商品的当天起7日内退货,7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能及时退货,不符合的可以要求经营者更换或者修理等。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56条,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重作、修理、退货、更换、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如果有故意拖延或者无理由拒绝的情况,除了要承担相关的民事责任外,还需要根据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处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直不发货

法律主观:

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的经常性、广泛性和深入性还不够,少数经营者法律意识仍比较薄弱,采取欺诈、不平等交易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仍然缺乏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不加辨别或辨别能力较弱,有时明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却不知向谁投诉,不知如何投诉。部分消费者证据保护意识薄弱,举证能力较差。二、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好。相关职能部门在消费者维权和市场监管工作中整体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完全形成工作合力。少数消委会理事单位履职未完全到位,明知自己是消委会成员,有受理消费者投诉的责任,但由于管理体制、职责分工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认识不够完全统一,工作不够完全协调,有时存在相互推诿、相互脱节的问题。三、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个别商场、超市、门店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部分商场、酒店、宾馆仍张贴有“商品拆开包装概不退货”,“本酒店禁止自带酒水”、“包房实行最低消费”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告示;一些商家利用名人效应、代言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通信行业经常收到垃圾短信或接到窃取话费的莫明电话等,消费者意见较大;出租车行业宰客、甩客、拒载、强行打组合、禁而不止。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请参考!

法律客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三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单方面原因不交货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网络购物合同在消费者下单购物以后就成立了,如果商家单方面取消合同,将会构成违约,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进行维权,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1.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3.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4.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货规定商家迟迟不送货

后商家却迟迟不发货,买家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1、向平台进行投诉、向经营者或者第三方平台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投诉。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货规定商家迟迟不送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本文根据法律问答整合汇编以供参考,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您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也欢迎您到专业律师事务所进行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