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鞋业航母”商海覆没记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10-06 02:10:43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拥有全国80多家连锁店,总资产超过30亿的温籍企业家李**最近因涉嫌诈骗1400万元,被武汉警方抓捕。由此,笼罩在他头上的“中国鞋王”、“亿万富翁”、“天津温州商会首任会长”的光辉封号纷纷剥落,其亲手打造的XX鞋业航母亦告覆没商海……天津发迹今年31岁的李**是我瓯海区人,出身农民之家,小时候家境贫寒。1989年高中毕业后,由于高考落榜,17岁的他离家去天津一家鞋店做学徒工。两年后出师,学会了做鞋手艺。见天津人在做鞋和卖鞋当中赚了大钱,他就到老家拉来哥哥,借来4000多元钱,兄弟俩在一个澡堂租了400多平方米的地方,进行装修后作为皮鞋经营柜台出租,当年就赚了400万元。旗开得胜,完成原始积累后走上皮鞋自产自销之路。

“XX鞋业航母”商海覆没记

  1996年,李**关了原来的四家鞋店,租了5家5000平方米左右的鞋店,并首次亮出“XX鞋业”招牌,打出“平民化、低成本、低价位”的旗号,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家鞋业专业连锁企业。

  以天津为支点,他开始向全国发展,并把总部搬到北京,在北京创办了“XX鞋业公司”。到2000年,全国连锁店由4家变成80多家,拥有近3万名员工,总资产达30亿元。事业到达顶点的他,一时间成为中国鞋业的风云人物。

  据说他开店的方式和他最初赚钱时一样“神奇”,几天内便可建立一个“公司”。在沈阳开店时,他习惯地夹个小皮包到城市的大商场和商业街转悠,发现效益不好的店铺便租下来,然后给鞋业批发商打电话送货,挣了钱再还货款和场地租金,此招屡屡成功。

  沈阳挫败

  1998年3月,XX鞋业沈阳(东北)分公司挂牌成立,沈阳当地的“中国鞋城”经营户便开始为其供货。起初,“XX”十分守信誉,一般一周之内就结账,最多不超过15天。但后来,结账从一个月一次发展到3个月、6个月,而从2000年初开始,半年一结账也做不到了,拖欠的数额越来越大,于是经营户们慌了,集体踏上了向“XX”索债的道路。

  2001年初,作为公司董事长,李**飞赴沈阳解决债务问题。当年2月,他对众债权人承诺:下月开始,每月还债10%,10个月内全部还清。可到5月,这份协议执行不下去了,理由是:“能力达不到”。为了能让鞋城的业户继续供货,稳定民心,李**将众债权人手中的欠条换成盖有“XX东北分公司”公章的欠款单,并再次赴沈阳,出台一份还款计划。然而不久,这一计划又再次落空。

  8月,“XX”开始向鞋城债权人转让店内柜台的经营权,以此方式抵还货款,部分还向外转租。该市南塔工商所统计,到当年5月末,“XX”共欠鞋城货款计1.13亿元,涉及500余业户,最多每户欠50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为此介入查处“XX”的涉税问题。随后,在该市市委领导的批示下,工商、税务及公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XX”进行调查。调查组进入“XX东北分公司”,封存电脑里的账目,发现有私刻的公章,据此怀疑,“XX”在有组织、有预谋地逃税,涉嫌数额特别巨大。于是,该市公安局经侦部门当场扣押了1000万元的销售货款,顶税入国库。

  “XX东北分公司”前员工说,公司最初运作时生意十分火爆,但出于占领市场,盲目扩大规模,占用了很大资金,以致最后资金难以回笼。而在公司红火之后,内部管理开始放松,部分业务人员中饱私囊,独吞钱财。最关键的是不能守法经营。遭公安机关扣押1000万元之后,“XX”在沈阳及东北就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大约在年底,“XX”不得不从沈阳及东北其他几个大城市撤离。

  武汉诈骗

  折戟沈阳后,“XX”跟着在湖北武汉市出了事。在武汉,人们是通过这样的广告认识“XX鞋业”的:“平价特卖场!10元、15元、20元、30元,皮鞋专柜,低到你心动!”[page]

  2001年9月,该市江汉区大兴路鞋业大市场200名个体鞋商,推举代表向武汉警方报案称:XX鞋业武汉分公司当年2月到6月期间,恶意拖欠货款总计1400余万元。鞋商们再三催要,该公司才被迫给出30张远期现金支票,共计80余万元。但他们到银行提款,竟发现全是空头支票

  接到报警武汉警方随即以涉嫌票据诈骗罪,对李**立案侦查,但李**此时已不知去向。当年10月,武汉XX鞋业却故伎重演,先后在武汉工艺大楼二、三层楼内“招”进近200家商户。当年12月,20余名愤怒的个体鞋商冲进大楼,将店内柜台掀翻。

  随着矛盾激化,李**的XX鞋业问题被不断曝光。武汉分公司两家连锁店,通过隐瞒销售、使用自印发票、现金结算货款等手段,有意偷逃税款。经税务部门稽查,截至当年8月,两店偷逃税近60万元。1999年12月,XX鞋业武昌连锁店在限期内到武昌区国税局补交了17.6万元税款和1万元罚款。

  2000年起,当地市民对XX鞋业进行了不断投诉。买了一双鞋后,仅穿了两天,就出现了质量问题。顾客购买其特价鞋时,店家声称对产品质量实行“三包”。可当发现鞋子皮质出现裂纹要求退换时,店家却以所购的鞋属特价商品为由,不予退换。

  同年5月,“XX”汉阳店负责人突然通知40名店员,该店要停业装修两个月,两个月重新开业后大家再来上班。6月,有店员去了汉阳店,发现根本没有装修的迹象。询问负责人,得到的答复还是“2个月以后回店上班”。到7月,店员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要他们到分公司退工作服和领押金,即遭解雇。愤愤的店员拿着《劳动法》,要求公司支付“苦等两个月”的经济补偿费。

  长沙被捕

  在武汉出事的同时,“XX”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劣迹屡闻。

  在河北,2001年11月20日,石家庄市万方商厦里的XX鞋业门前一片混乱。上百名多次讨要欠款而不得的供货商愤怒地围堵在外面,XX鞋业的几个玻璃门都已上了锁,一条写有“XX诈骗我们的血汗钱”几个大黑字的白色条幅分外惹眼。

  这些该市南三条鞋市的供货商,一直给XX鞋业供货,已经合作近4年了。供货协议一开始都是钱货两清或是滚动式结账(即一段时间结算一次),但2000年10月开始,XX鞋业以种种借口拖欠他们的货款。担心的供货商多次找“XX”负责人商量解决未果,当天却发现这里已经关了门。

  nbsp; 在上海,去年5月11日,大连消费者阎某在上海XX鞋业公司购买了一双标明为“鳄鱼”牌的皮鞋,价格398元。开发票时,售货员在发票上明确写明该皮鞋为“鳄鱼”牌。当时店堂内还挂着“假一罚十”的告示。

  阎某回家后,发现新买的皮鞋并非为“鳄鱼”牌,而是“约氏鳄鱼”牌。发觉受欺骗的阎某诉至上海虹口区法院,法院审理发现,“XX”销售的“约氏鳄鱼”牌皮鞋不但未经注册,而且也未得到“鳄鱼”商标注册人的使用许可。法院认为,“XX”行为构成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写明为“鳄鱼”而非“约氏鳄鱼”,更是对消费者的有意误导,构成欺诈消费者行为。一审判令“XX”退还消费者购鞋款398元,并按“假一罚十”承诺,赔偿3980元。

  今年5月23日上午10时许,李**出现在湖南长沙市,来到该市蔡锷中路一茶楼喝茶,被一名遭他诈骗50多万元货款的武汉鞋商认出。经鞋商向长沙市芙蓉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案,李**落入法网。

  温州欠款

  而在我市,原“XX”员工们也抖露,“XX”拖欠我市鞋厂货款至少也有300万元。[page]

  2000年7月,XX鞋业温州分公司开业,其后,就开始了拖欠我市鞋厂货款的一贯做法。温州双牛鞋业被拖欠78万余元,设在永嘉的火美人鞋业被拖欠据说有100多万元。甚至两家李**亲戚开办的鞋厂,也不能享受没有拖欠款的“豁免权”。在“XX”临近倒闭前,一些鞋厂更是连分文货款都要不回来

  在到处欠款的同时,“XX”向各鞋厂下订单的人员则高价购进鞋厂的产品,甚至连库存鞋、处理鞋也高价吃进,从而赚取差额,藏进个人腰包。一些鞋厂不知真情,见利润丰厚,便大力送货给“XX”,货款慢慢增多,于是一步步被“XX”拖进欠款的黑洞。

  去年夏季,一些鞋厂实在被“XX”欠不过,逼于无奈,联合向我市警方报案,我市公安民警为此曾经北上李**发迹地——天津,去追捕他。

  诚信缺失

  李**落网后,自称资金链出问题,“摊子太大”、“计划过大”,比如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100个皮鞋商标等。对此,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教授认为,李**的“XX”出事,最核心的问题是失去诚信。“有形的资产受到损失是可以挽回的,而无形的资产一旦受到损害,那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对李**称的“资金链”问题,马津龙认为,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现金流量的控制都比较稳健甚至保守。而失败的企业,往往总是直接或间接在现金流量上出问题。现金流量越紧,它的融资难度就越大,而且一出问题就无法收拾。现在不但温州,其他地方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连现金流量表都还没建立起来,这是很危险的。

  资金短缺问题是表面上的,管理问题才是实际上的。虚拟经济的运作,首先需要品牌,其次需要对质量和连锁网络的控制力。对“摊子太大”,他说,做企业当然需要扩张,但扩张是一个系统工程,人财物都需要有一个良性互动,有一样跟不上就有可能带来致命的损伤。

  马津龙认为,从李**危机的核心看,信用缺失是一个普遍问题。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明白,信用资产如果受到损害,那是很难修复的,不能拿企业家的信用做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