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8 17:47:46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环发〔2006〕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二○○六年七月三日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年6月22日)
目 录
一、“十一五”环境形势与科技需求
1.1 当前的环境形势与特点
1.2 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
1.3 “十五”环境科技发展回顾
1.4 问题与需求
1.4.1 存在问题
1.4.2 科技需求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2.1 指导思想
2.2 规划原则
2.3 规划目标
三、重点发展领域与优先主题
3.1 水污染防治
3.1.1 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关键支撑技术
3.1.2 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
3.1.3 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
3.2 大气污染防治
3.2.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
3.2.2 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与控制
3.2.3 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
3.3 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3.1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3.3.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3.3.3 农药环境安全
3.4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
3.4.1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3.4.2 危险废物管理、风险控制和处理处置技术
3.4.3 化学品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估技术
3.5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5.1 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
3.5.2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监测技术
3.5.3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
3.6 核与辐射安全
3.6.1 核设施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3.6.2 辐射环境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研究
3.6.3 辐射源安全技术研究
3.7 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
3.7.1 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与核定技术
3.7.2 环境监管与应急预警体系
3.7.3 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
3.7.4 环境基准与标准
3.7.5 环境政策与法规
3.7.6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3.7.7 城市环境管理及对策
3.8 基于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技术
3.8.1 静脉产业污染防控和资源化技术
3.8.2 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技术
3.8.3 污染物总量物质流分析和控制途径
3.8.4 资源循环对污染物总量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
3.9 环境与健康
3.9.1 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
3.9.2 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与识别技术
3.10 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
3.10.1 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适应技术与对策
3.10.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对策
四、加强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4.1 提高环境科技实验研究能力
4.2 提高环境基础观测能力
4.3 建立完善环保科普基地
4.4 建设国家环境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五、保障措施
5.1 加强环境科技管理
5.2 优先主题的分解落实
5.2.1 优先主题的分类原则
5.2.2 优先主题的计划方案
5.3 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变推进规划的实施
5.4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5.5 促进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转化
5.6 加强环境科技普及与教育
六、经费预算
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与胁迫影响将日益严峻。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使环境科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一、“十一五”环境形势与科技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构建发展与环境的新型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目标。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预示着全国环保工作已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按照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现三个转变,是“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
1.1 当前的环境形势与特点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1)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污染与破坏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污染。工业结构性污染呈现不同空间尺度的梯度性转移和变化;在一些重要经济区域和流域形成了点、线、面源污染共存,生活、生产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交互影响的复杂态势,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2)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一些新型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藻类毒素、杀虫剂氧化副产物等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加重。
(3)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湖泊与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
(4)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
1.2 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科技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环境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更加迅速。以长期连续观测、探测和实验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为基础,环境科学诸多前沿研究与高新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2)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科技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等纵深层面同时展开,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一批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纳米材料等,在研究初期就快速进入环境应用研究领域。
(3)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环境科学已由传统的单一关注污染物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影响研究,转为更加关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关注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关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问题等,环境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愈加显现。
(4)国际合作主题更加突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环境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题和基点。
1.3 “十五”环境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国家在重大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要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
(1)持续支持基础研究,科学揭示关键环境问题
“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研究》、《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等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有效阐明了上述区域典型污染物的变化机理,科学揭示了某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规律,显著提高了部分前沿科学基础问题的认识水平。
(2)重视重要技术研发,充分鼓励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十五”期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863)专项。实施了锅炉燃煤污染控制、汽车尾气监测技术、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湖泊水源地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重污染底泥疏浚、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通过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初步掌握了一批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开发了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发明了一批污染治理专利技术,提高了燃煤、机动车尾气、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等污染控制能力,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了我国部分区域(流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
(3)关注环境热点,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十五”期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等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其研究成果为完善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强化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国际履约谈判基本立场、提高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控制能力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问题与需求
1.4.1 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着三大矛盾: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矛盾突出,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与国际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突出。“十五”环境科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世界环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环境科技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科技与国家环境保护需求脱节,环境科技支持方向与国家环境保护内在需求联系不紧密,缺乏应对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新战略的研究支持能力,环境综合决策的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环境科技体系尚不健全,对国家重点环保计划的支持能力弱;二是研究计划与应用结合不紧密,国家科技计划安排中,忽视对部门应用科技的有效支持,忽视发挥部门的优化组合与引领作用,导致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有效技术和手段明显不足;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科研基础条件落后;四是环境科技队伍力量较弱,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五是缺乏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和环境科技信息化共享平台,众多环境科技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环境效益,环境科技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
1.4.2 科技需求
围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十一五”期间,环境科技必须真正体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新要求,必须为实现“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最直接的科技支撑,必须在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基础上,为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提供最有效的科技服务。“十一五”期间,环境科技需求重点是: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科技需求
未来1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资源消耗量将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环境风险将急剧增大,国家环境安全受到挑战。为解决实现国民经济再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与环境瓶颈问题,需要实行科学的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特别需要正确的宏观环境政策。“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若干环境科技问题:经污染损失调整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态与环境资源价值量化理论与方法;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方法;排污交易手段;环境税收和生态补偿政策;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资源、能源需求与其支持度等。
(2)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及科技需求
城市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将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城市连绵带和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城市大气环境复合污染、水环境复合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优化控制技术;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城市生态综合调控系统;城市重污染水体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复合污染综合调控技术;环境安全、健康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如医疗垃圾)处理技术;城市臭氧、大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毒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控制;城市物理污染(如光污染、电磁污染、辐射污染、视觉污染等)控制对策和方法;城市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包括污染暴露评估技术、污染-健康剂量反应关系评估以及室内污染防治技术等;城市物流、能流优化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3)新型工业化和生态产业发展科技需求
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重化工的发展将使环境污染最为突出。实现新型工业化,有助于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尚在初期发展阶段,工业污染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国家重大工业布局规划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能源发展战略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战略;电力行业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减排、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及行业空间布局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石化、化工行业VOC控制与利用;重点行业高浓度废水资源化利用;全国大坝和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效应及控制战略;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开发技术体系;老工业城市和传统资源型城市的振兴环境技术对策;核工业安全和核辐射保护技术,放射性污染预防技术及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等。
(4)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科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环境保护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农业和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将会日益凸显。尽管“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仍呈持续下降趋势。农村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农村有机废弃物污染、饮用水安全保障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若干环境科技问题:生态农业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技术;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农业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综合利用示范;农业循环经济关键节点技术;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自然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快速评价技术体系;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等。
(5)生态保育、修复与重建科技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逐步演变成区域性、大范围的生态恶化;二是由原来以单要素为主的生态破坏,逐步转向区域或流域的功能性生态破坏,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甚至完全丧失。为此,生态保育与建设必须由以要素为基本单元转向以区域为单元,通过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生产开发活动和其它人为破坏活动,防止新的破坏,加大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功能,尽快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在战略上重视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研究,加强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与评价研究。“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系统保护与建设理论和支撑技术;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研究;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环境监控技术;生态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等。
(6)核与辐射安全科技需求
在核与辐射安全科技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核电厂概率风险管理技术和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研究手段严重不足,相关的核安全软件绝大多数由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核设施退役技术(如源项调查技术,解体技术,远距离操作技术,去污技术等)的研究处于较低水平;高放废物(包括乏燃料)的处置研究处于前期工作阶段,距最终处置道路漫长,将成为制约核电发展的瓶颈;核材料的保安研究(特别是快速甄别与探查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应对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相关技术措施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核安全风险评估与放射性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核与辐射最优化管理技术;电磁辐射与环境安全相关的标准等。
(7)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
循环经济作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对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长期和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方向。我国需要及早开发循环经济平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面向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方面,循环经济技术的第一层面是废物资源利用的环境污染评估、控制技术,要形成完善的废物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国家政策与制度。第二层面是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要加强自主创新,选择典型城市和重点行业试点,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对重污染行业传统技术的重大替代性技术。第三层面为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技术,探索生态市(县)建设模式。“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静脉产业污染防控和资源化技术;工业园区生态化监测与评估体系;污染物总量物质流分析和控制途径;资源循环对污染物总量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主导行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键节点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与指标体系,评价模式与指标体系建设等。
(8)重大流域水污染和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科技需求
我国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总体进展缓慢,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流域或跨流域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测算技术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重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需水量阈值;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面源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生物与物化技术和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成套技术与设备、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利用等。
区域大气污染仍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由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技术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东南沿海、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大气、水体、土壤复合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及调控技术;区域大气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以及空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对策;区域酸雨形成机制研究、酸雨带来的生态破坏调查与恢复技术研究等。
(9)全球化的环境影响和国际环境履约科技需求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使人类环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适时开展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国家技术方案。“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以下环境科技问题:POPs安全控制方法、臭氧层保护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国际水域及跨境河流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0)环境综合管理的科技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从过去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在制度、机制、技术上克服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痼疾,是环境综合管理科技中紧迫需求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十一五”期间,要重点研究以下环境科技问题:创新环境立法,开展环境立法评估和环境立法及配套立法研究;完善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技术、环境监管与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环境基准与标准、环境区划与规划、环境政策与法规等。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解决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为出发点,以区域、流域的污染综合防治及保障生态环境系统与人体健康为重点,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努力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能主动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环境科技特色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环境科技保障,为实现国家“十一五”环境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2 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充分体现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科技发展思路,促进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坚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的原则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优先安排一批重大的、共性的、制约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科研项目,同时,重视和安排近期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急需的、涉及面广的环境科技项目。
(3)坚持基础研究、综合集成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坚持环境科技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应用基础技术的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环境科技在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以污染防治为重点,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环保工作思路,突出环保部门的特点和优势,体现部门专业化实际,集中力量重点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符合环境管理迫切需求的科学问题,重点开发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环境技术,体现“预防为主”战略,防止未来新的环境问题的发生。
(5)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
广泛动员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参与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效集成国家、部门、地方和企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加强对地方环境科技工作的指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2.3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到2010年,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适当开展储备技术研究,实现我国重要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按照系统、完备、实用、高效、应急的原则,研究建立先进的国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国家环境监管体系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研究完善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决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应对全球变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科技支撑;建设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基本完成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高素质的国家环境科技管理、研究、成果推广队伍,力争为“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完整的环境科技支撑。
(2)具体目标
1)以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环境保护战略、政策与标准,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流域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改善我国地表水水质,减缓地下水污染,提升我国流域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整体科技水平。
2)以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研究并阐明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与成因,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研发大气细粒子及“三致”污染物源解析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确保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3)在查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以土壤多介质污染防治为重点,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科技能力,改善村镇环境质量。
4)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方法,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建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为中心、以绿色设计为引导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确保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5)在查明我国污染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排放清单和环境统计、分析与公布的技术体系,为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