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8 17:31:56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农办计[2013]3号)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现印发你们,供在编制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级实施规划、产业扶贫规划和开展相关工作时参考。
农业部办公厅
2013年1月28日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战场,片区扶贫攻坚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式。农业部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联系单位。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纳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9个县(市、旗)(见表1),规划期为2012-2020年。
表1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规划区域范围
┌─────────┬───────────┬─────────────────────────┐
│省(区) │ 市(盟) │ 县(市、旗) │
├─────────┼───────────┼─────────────────────────┤
│ 内蒙古 │ │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 │
│ │ 兴安盟 │ │
│ 自治区 │ │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
├─────────┼───────────┼─────────────────────────┤
│吉林省 │ 白城市 │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县 │
├─────────┼───────────┼─────────────────────────┤
│ │ │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 │
│ │齐齐哈尔市 │ │
│ │ │东县、拜泉县 │
│黑龙江省 │ │ │
│ ├───────────┼─────────────────────────┤
│ │ 大庆市 │林甸县 │
│ ├───────────┼─────────────────────────┤
│ │ 绥化市 │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 │
└─────────┴───────────┴─────────────────────────┘
一、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月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行业扶贫工作的任务,要求各行业部门要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工作,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典型的农牧区,农牧业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不断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此外,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农业部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联系单位,指导和帮助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也是片区联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行政区划图(略)
(二)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解决好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重点是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08.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农牧业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符合广大农牧民求发展、盼富裕的热切愿望,是持续增加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片区耕地总面积5750万亩、草场3700万亩。目前,19个片区县(市、旗)中有16个被列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10年粮食总产量1622万吨,肉类、奶类产量分别为89.7万吨、176万吨,粮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突破农牧业发展瓶颈,切实打牢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推动片区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对提高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四)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片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突出,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道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农牧业是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进一步转变片区农牧业发展方式,有助于促进片区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巩固贫困地区农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五)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沿边开发开放的有效途径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有少数民族人口接近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左右,有蒙古族、满族等6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3个人口较少民族,内蒙古兴安盟是我国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同时,片区大部分县(市、旗)都纳入了国家正在编制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让广大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二、片区农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国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和松嫩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积温1131~3600度,无霜期 90~245天,年均降雨量55~889毫米,年平均温度-3.2~5.6℃,无霜期95~145天。主要河流有嫩江及其支流阿伦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与呼兰河及支流通肯河等。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15.7%。生态较为脆弱,草原“三化”问题严重,旱灾、风灾突出,雪灾、冰雹、霜冻、洪涝等多发。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耕地总面积5750万亩、草场3700万亩。该片区全部19个县(市、旗)中有16个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的重点县;2010年,片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8.6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为56:2:41:1,人均粮食产量2281公斤,人均肉类产量126公斤,人均奶类产量247公斤,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总人口71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7.7万人。有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1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28亿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36:35:29,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78亿元。居民受教育年限7.1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8%,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3万人。
(二)发展成就
近年来,片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化、作业机械化、生产科技化、加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服务社会化、体制新型化等目标,全面推进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1.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年来,片区各县(市、旗)认真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以提升品质、主攻单产为着力点,突出抓好良种育繁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耕地质量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工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片区粮食总产达到1622万吨、粮食单产实现358.8公斤/亩,比2001年增产粮食约940万吨、粮食单产提高127公斤。龙江县粮食总产达到258万吨,成为黑龙江省产粮第二大县。在畜牧发展方面,片区各级政府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农牧结合日益紧密,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新的变化。2010年,片区肉类、奶类产量分别达到89.7万吨、176万吨,其中望奎县肉类产量达到16.6万吨,林甸县奶类产量达到40.3万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了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2.优势特色农牧业日益壮大。片区各县 (市、旗)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名优特产业,优势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特色农牧业。杂粮、杂豆、葵花、红辣椒、亚麻、蓖麻、万寿菊、甜叶菊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效益逐步显现,已经成为优化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增效的新动力。2010年,片区杂粮杂豆产量达到66.8万吨(粮食一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比2001年(70.6万吨)减少4万吨,但绿色食品、绿色生产资料和有机食品数量迅猛增长,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通榆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达到122个,基地面积达到1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2%,带动1.5万户农户致富,“三品”农业生产走在吉林省前列,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特色食品暨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县”。拜泉县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并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
3.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片区各县(市、旗)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环节,重点发展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了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片区内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可达240家以上,产业化扶贫基本覆盖所有重点村和70%以上的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年户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近年来,片区内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有序集中。黑龙江省青冈县已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27家,注册资金6.87亿元。克东县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50万亩实现大机械作业,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提升了耕作和管理水平,平均亩产提高了10公斤以上,亩可增加收入40元。
4.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片区各县(市、旗)围绕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重点推广品种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及加工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目前,片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奶牛、蛋鸡良种率接近100%,生猪、肉牛良种率均超过 90%;兴安盟农作物良种率、牲畜改良比重分别达到98%和97.4%。绥化市在片区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大垄栽培、水稻智能催芽大棚育秧、大型机械整地、机械精量点播,水稻毯式秧盘大棚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30多项。
5.农牧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展。片区各县 (市、旗)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规划、资金、项目、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8.5元,是2001年的3.6倍。通过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等渠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林甸县通过扶持贫困户购买和养殖牲畜、建设日光温棚、发展劳务经济等方式,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99元,比2001年的1850元增加了350%。
6.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片区各县(市、旗)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截至2010年,通过片区综合开展水、电、路、通讯等建设,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行政村通电率均达到100%,片区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达率、自然村道路通达率为90.3%、39.1%、57.2%,乡镇通邮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7%,农村面貌正由局部改善向整体改善转变。
(三)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形势下,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片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和大型农机装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稳固。水利设施薄弱,片区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很慢,总量少,标准低,设备陈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 31.3%,大部分农田“靠天吃饭,”处于低产和不稳产。目前,兴安盟水浇地面积455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7%;可灌溉人工草地面积不足 140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虽然近年来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已起步,但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农田用电问题突出,有的没有线路、有的容量不够,有的农电设施不配套,农民只好使用柴油机,由于油价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农业丰产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发展缓慢、机械不配套,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严重不足,农机总动力842.6万千瓦,绝大部分县(市、旗)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但小四轮占据比重过大,总体标准不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也受到制约。
2.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片区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县在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仍以粮食作物等种植业生产为主,养殖业发展依然缓慢。2010年,片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为56%,养殖业仅占41%。特别是一些县(市、旗)一味提出通过开发地下水资源改造盐碱地来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玉米等传统种植业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对通过种植苜蓿改造盐碱地进而发展畜牧业重视不够。黑龙江克东县的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目前最大的发展困境是饲料成本问题,公司每年要从美国进口3000吨优质苜蓿。此外,片区农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如大宗传统产品多、名特新产品少,普通品种多、专用品种少。
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片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原字号”出售和粗加工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率、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偏低,农牧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较少,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虽然拥有酒业、乳业、糖业、米业等产业,但受资金、规模、市场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还不成熟,效益不高。此外,片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的农牧业家庭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虽然已组建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规模小,数量少,覆盖率、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农牧民对市场的认知程度低、适应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速度缓慢。
4.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农牧技术服务部门办公条件差、工作条件简陋、技术推广手段落后、人员流失严重、知识结构老化、工作经费少。绥化市、县、乡三级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092人,人均耕地面积2.5万亩,缺口达1500人以上。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农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片区信息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区域综合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农村零售网点不完善,仓储、烘干、加工、物流等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粮畜产品物流成本高,市场环境和交易条件差,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低。此外,片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农资供应、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条件和能力建设也相对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片区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典型的农牧区,“三农”问题始终是决定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利的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资源条件较好。从耕地资源看,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耕地面积丰富,2010年末耕地总面积 575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超过8亩,广袤的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连片、耕层深厚,适于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适合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2010年片区粮食总产达到1622万吨,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约1000万亩,流转率为1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环境看,片区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农畜产品生产环境优良,具备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10年,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约为2000个、实物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2.政策环境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就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及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制定实施了专门政策措施,为片区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片区涉及三省区也都相继出台了对口帮扶等倾斜政策,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兴安盟、加快兴安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2010-2012年,鄂尔多斯共安排15亿元政府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兴安盟基础设施、农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片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发展潜力巨大。从资源利用潜力看,通过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后备耕地和宜渔水面,实施草场和林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从结构调整潜力看。通过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力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放大优质粮食、畜产品、蔬菜、特色种植养殖和农村新型服务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农村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优化结构增产增效。从单产提高潜力看,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全面实施大农机作业,推行现代农业耕作制度,推广标准化和规模化种养技术,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能够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畜禽单产水平。从产业升级潜力看,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总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市场开发潜力看,通过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加大农超对接、品牌建设推进力度,能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二)制约因素
1.土地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虽然片区耕地总量较多,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沙化、盐碱化程度高,土地沙化面积达到区域总面积的14.1%,耕地盐碱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9.1%;平原地区黑土地质量逐渐退化,面源污染加重,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不断下降,黑土层逐年变薄,肥沃的黑土地“越种越瘦、越种越硬、越种越贫瘠”;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沙化严重。此外,片区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严重,旱灾、风灾、雪灾、冰雹、霜冻、洪涝、沙尘暴等多发。以旱灾为例,由于片区冬季寒冷,春夏风沙严重、降水量偏少、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容易出现春旱、连伏旱、秋吊,作物生长期尤其是水稻泡田期和返青期的5~6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10%~15%,而该期间农业用水量最大,缺乏必要的水利工程调节补给,农牧业生产只有“靠天吃饭”,严重影响粮食的稳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片区水资源年内年际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年内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部分地区夏季经常受到涝灾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不足。片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绝大多数县(市、旗)财政是靠补贴的“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388.8万,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 406.7元,分别为全国的44.6%、13.4%,与全国平均数相比有较大差距;片区19个县(市、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4亿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213.98亿元。村级集体资金基本无积累,无力投入农牧业发展。片区农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短期内无法改变。片区内仍有1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对象129万人,贫困发生率2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2.2个百分点。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拜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2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农牧民自身积累对农牧业的投入更是有限。
3.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总体来看,农牧民受教育年限短、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尤其是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优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牧业经营老龄化、副业化、兼业化趋向严重,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目前,片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拜泉县农村劳动力文盲率高达2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大部分农牧民很少接受过技能培训或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打工多是从事简单劳动,片区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2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均19.6个百分点。农牧民素质已成为制约片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成本高。片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等级低,特别乡村级公路建设只通到中心村,偏远贫困村、屯道路建设更为缓慢。片区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达率、自然村道路通达率为90.3%、 39.1%、57.2%,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安市31.4%自然屯尚未通公路,科尔沁右翼中旗有 140个村不通沥青路、占行政村数的61%。由于公路航空等交通不便,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致使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仓储、包装、运输等流通成本高,同时,又缺乏农产品冷库建设,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缓慢,大宗农产品外运和生产资料内销都受到制约,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也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公路建设标准低,一到雨季,林甸县村屯道路泥泞不畅,致使鲜奶运输不及时而腐坏变质,仅此一项,每年给奶农造成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四、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农牧业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目前,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以三大功能区为基础,以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着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民技术培训,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力争把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建成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