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增高产品究竟“高”在哪里?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10-06 03:06:22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从1999年“万里健”增高鞋垫引来500多人投诉,到2000年“健长灵”增高药物800多人投诉,再到2004年遭遇637人投诉的“高尔宝”增高护膝,消费者受尽了“增高之苦”。可时至今日,一些增高产品依然在红红火火地叫着。

市场上的增高产品究竟“高”在哪里?

  “你想长高吗?我能帮你”———揣摩心思的本事“高”

  如今市场上的增高产品种类不少,什么增高鞋垫、睡眠增高机、增高鞋、助长器等十几个品种,价格从二三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记者上网搜索,输入“增高产品”4个字,结果发现各种增高产品网站竟有2000多个,产品广告词大多吹得天花乱坠,有的甚至宣称“只要使用一个疗程,就能长高10厘米”。增高产品为什么能有市场?恐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消费者身上,是那些对自己的身高很不满意,吃尽了“矮人一等”的自卑和苦恼的人们对长高的迫切心理,为增高产品创造了机会。

  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药店调查时发现,一些保健品纷纷声称其有助长功能。比如“某某口服溶液”,厂家促销人员在向记者推销产品的时候,也紧紧围绕“可以增高” 做文章。原因很简单,“这才好卖”。据了解,目前只有卫生部拥有保健食品的审批权,而在卫生部目前所批准的保健食品的22项功能中,根本就没有“增高”这一条。一些所谓的增高产品实际上就是普通的含钙质、铁质的保健食品。同时,药监部门也曾明确规定,增高仪、减肥仪之类的产品只能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得冠以医疗器械名称。

  专利、专家做噱头———产品宣传的招数“高”

  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增高产品几乎都被冠以“某某研究院监制产品”、“某某博士、某某专家独创”等头衔,打出“国家专利”的旗号,并让“受益者”现身说法,以博得公众的信任。

  这些增高产品真如宣传册上标榜的那样“权威”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拨通某增高产品提供的“专家”所在机构的电话。令记者费解的是,该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但拒绝提供有关“专家”们的任何信息,还坚持说他们只从理论上做过论证,至于实际上能否有用以及产品的质量他们概不负责。

  至于国家专利”的头衔,则更是令人发笑。北京某增高产品声称的最新研发的国家专利产品,经记者核实,所谓的专利不过是某省农村一位农民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国家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中,含金量最高最难得到的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予需要几年时间。而后两种专利与科技含量毫无关系,只要按要求填写有关申请表就能获得。这位专家打了个比喻:好比扣子,大家都是圆的,你设计个三角的就能申请专利。

  “没有效果不怪我”———找寻借口的手段“高”

  “只要你的骨骺线没有闭合,就一定能长高”。这是在增高产品柜台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许多消费者在医院做完检查确认自己骨骺线尚未闭合后,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个希望,不惜重金购买增高产品的。他们真的能美梦成真了吗?

  记者在某品牌增高鞋的消费者网络论坛上,发现不少人在发帖质问厂家为何增高无效。他们中有些甚至已经穿了该增高鞋一年以上。奇怪的是,厂家的回复竟千篇一律:“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同,对产品的接受能力也都不同,具体长多少,多长时间见效,得根据您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对产品的接受能力而定。”厂家还说,“该增高鞋结实耐穿,若无质量问题,概不退货。”这和买普通的鞋有什么区别呀。

  医生观点盲目使用反而错过治疗时机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主任说,有些矮小是一种疾病状态,但家长往往不知道。如果孩子是因为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内分泌异常、染色体异常、中枢神经疾病等导致矮小,吃什么增高药、使用什么增高产品都没有效果。[page]

  专家们强调,对于矮小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我诊断后,盲目轻信所谓“增高术”、购买“增高药”等增高产品,这样不仅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且甚至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有的增高保健品不含激素,吃了后可能对孩子没有坏处,但能否长高,疗效是不确切的。如果某些保健品添加了激素,那么孩子吃了后可能短时间内长起来,但这是以牺牲孩子长高的空间和时间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孩子的骨龄可能会提前闭合。

  专家介绍,骨龄闭合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女孩骨龄闭合的年龄为16至18岁,男孩骨龄闭合的年龄为18至20岁。如果骨龄闭合,那么吃什么药,都不会让孩子再长高。

  而所谓的助长机、拉伸器什么的,声称可以把人在外力作用下拉长,专家认为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有害而无益。

  消协提醒切莫轻信增高产品

  近年来,有关增高类产品的投诉不断增多,而且投诉焦点都指向“无效果”。中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王主任特别提醒消费者,市场上的增高产品所宣传的效果和原理,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和依据,因此消费者不要过分迷信。

  王主任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增高产品往往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花钱请“托儿”假扮消费者“现身说法”。有的厂家在电视直销广告中使用电脑技术,将人物的影像通过电脑叠加在背景上,然后同时播放,令使用产品前的人物的比例略小于使用产品后的比例,让观众“亲眼”看到巨大的反差,产生错觉。

  二是产品的专利和批号“挂羊头卖狗肉”。很多增高产品都宣称自己有专利认证,其实所谓的专利只是外观设计专利,与内在功能没有必然联系。

  三是打“拖延战”。几乎所有增高产品在宣传时都声称“增高效果因人而异”,短则三五个月,长则需要一年以上,这实际上是商家利用使用者“期待”的心理打“拖延战术”,为自己留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以确保短期内不会太快露馅。

  另外,绝大多数增高产品都实行异地销售,代理商不具备法人资格,而且流动性很大。由于宣传的效果往往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来,等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后,代理商早已人去楼空。找到厂家,厂家却推称没有如此宣传增高的效果,也没对消费者做出任何承诺,将责任又推到代理商身上去。

  面对吹得天花乱坠的增高产品,中消协提醒,绝大多数增高产品名不副实,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求“高”心切,面对漏洞百出的增高广告缺乏起码的理智;更不要轻信经营者的口头承诺,购买没有质量和安全合格证明的增长药物以及器械商品。万一轻信宣传购买了增高商品,应索取有效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中消协呼吁,造成目前虚假增高产品充斥市场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严格的产品准入制度,提高增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