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舆情如何做好警务案情通报工作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7 00:57:54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 法制网 王灿

面对舆情如何做好警务案情通报工作

自媒体的多样化形态加速了网络传播,令一些社会案件、突发事件能够短时间迅猛形成舆情,掀起巨大的网络舆论风暴。警方如果不能妥善进行处置应对,就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更可能造成公信力的折损。因此,在舆情应对中,公安机关的案情通报显得尤其重要,因为通报是警务工作直接面向公众的“窗口”,接受社会舆论的质询和检视。从舆情实践来看,警方案情通报工作的及时和恰当与否,往往也直接决定了舆情处置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以时间为顺序,对公安机关在介入调查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就如何做好通报工作做出解析,对不同时期的通报工作的原则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案件曝光期:以“警”为主导

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介入案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能够凸显官方的权威性和处警的灵敏性,为舆论场吃下“定心丸”,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用语和态度的谨慎。

原则1:及时性

案件发生之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小道消息纷杂,舆论猜测不断,容易滋生谣言,甚至引起社会恐慌情绪。此时,警方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权威渠道进行通报,及时告知案件真实性、情况具体等重要信息,能够起到澄清事实、消解谣言、稳定人心等作用,也可为事件进一步处置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给后期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在湖南益阳“操场埋尸案”引发广泛关注后,当地警方始终未主动发布信息,直到案件曝光近10日后才借助媒体透露“成立专案组调查”等内情。如此作为无异于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其回应不主动、不积极的态度也饱受舆论诟病。

原则2:谨慎性

警方初步介入调查,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各方面情况。加之事件舆情热度不断攀升,仍处于网民持续爆料的阶段。此时,公安机关要注意遵循“谨慎定性”这一重要原则,在通报中不要轻易使用判断句,而是尽量以客观叙述的方式,用描述性语言将事件讲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越是情况紧急、关注度高、情节离奇的案件,警方越要在通报中慎之又慎,切勿为了平息舆情,匆匆忙忙抛出一纸结论。如此不但不能缓解危机,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事实表明,很多舆情的恶化往往与警方通报轻率定性直接关联。例如,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中,在网传视频已经铺天盖地的前提下,“@汕头交警”发布警情通报称摩托车驾乘人员受伤系因撞上绿化带所致。这一说法与网传内容明显出入,警方很快遭到网民质疑和调侃,舆情也迅速升温。

二、案件调查期:以“情”为主导

好的情况通报同时也是“高情商”的通报。案件自发生到调查结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警方有必要将中间的调查工作、阶段性调查结果予以公开,既是对社会焦急情绪的照拂,也是对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证。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