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如何反败为胜?——哪些案件二审容易翻盘,及二审庭审小技巧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7 00:52:35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一、二审改判的概率低

二审如何反败为胜?——哪些案件二审容易翻盘,及二审庭审小技巧

1、二审改判的比例很低。

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发布过二审改判率的数据。但部分地区法院发布发过相应的数据。如《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法院上际风险提示书》显示,从统计情况看,二审案件发回重审、改判率大约5%左右。上海二中院发布的《2013-2016年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上海二中院的二审改判率只有3.43%。

总之,二审改判的概率很低。这是当前的司法现实。

2、二审改判概率很低的原因何在?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审判决的质量有保证。大部分案件,一审判决没有太大问题,上诉自然会维持。至于是否存在其他的原因,不论述。

二、哪些案件二审容易改判?

1、案件的争议事实一审没有查清。

大部分案件之所以复杂,最主要是因为事实复杂。有的案件,争议持续时间比较长,案件材料非常多,大家各执一词,事实梳理很难搞清楚。这种案件,一审法官写判决很痛苦,而且风险确实也高。如果在二审期间,二审法官觉得事实确实没有搞清楚,二审法官大概率不会去花费心思搞清楚(本身查明事实是一审的责任),有可能就以事实不清为由发回重审。

2、诉讼程序中遗漏必要的诉讼参与人。

这种情况相当于剥夺了部分人的程序权利,而且对于关键事实的查清也不利,理应被发回。

3、法律适用存在巨大争议。

这是二审法院依法改判(也包括再审依法改判)最常见的情形。当前法官队伍整体法官的水平都很高,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认识的概率很小。笔者认为,很多时候对法律条款的不同解读,有的是因为对条款的认识不同,也有可能是基于政策背景(例如对知识产权保利力度的增强、新的立法调整所反映的政策取向等)。4、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最终判决全部支持(或绝大部分)支持一方。

这种情形是笔者根据办案经验特别是研读二审判决总结的一种情形。从利益衡平和公平原则上讲,在双方都有一定过错的情况下,完全支持一方请求,似乎确实存在更高被改判的风险。

三、二审能够改判,关键还是基本功要扎实,要从法律和事实上充分论证,以说服法官让他觉得一审判决存在问题。

基本功外,还有些技巧也有帮助。

1、量争取线下开庭。

法官安排的开庭时间(时长),我们没法干涉。但建议尽量跟法官助理或书记员沟通,安排线下开庭,以保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充分阐述。

2、开庭前尽量把核心观点整理出来,不超过300字。

开庭前,慢慢地、清晰地表达出来。表达时候,尽量跟法官之间有眼神交流,确保法官听得进去。

3、多不如少,说话讲到点子上。不要追究面面俱到,只要一招封喉。

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判决可能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面面俱到。但论述太多,反倒没有了重点。建议,优先重点强调核心观点,千万不要眉毛回忆一把抓。不太重要的观点,可以择机阐述或放在最后论述。

4、表达应该有效,不能为了表达而表达。

表达一定要清晰,语速适中,跟法官有眼神交流,让书记员能记录下来。法官听得进去,书记员能记录下来,才是有效表达,其他都是废话。

四、如果二审同时具备如下几个情况,那二审被维持几乎板上钉钉。

1、法院安排网上开庭,且预留的时间很短。

例如,安排上午10点半到11点半,网上开庭。本来就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网上开庭调试系统、等待迟到的当事人(经常有当事人因系统故障迟迟不能上线)、核查当事人身份、宣读诉讼权利等等一系列流程走完,剩下的时间就很有限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说服法官一审判决存在严重问题,难度太高。

2、上诉人的事实和理由同上诉状,或者照着上诉状宣读。

正式庭审中,上诉人要争取一切机会,吸引法官的注意力,让他注意到一审判决书存在严重的问题。上诉状当然是很好的工具。但上诉状一般比较长,而且书面化,不太感性,不利于尽快引导法官对一审判决问题的关注。所以,不要照着判决书读,很是催眠。更不应该说“跟上诉状一致”,那意味着你放弃了一次影响法院的宝贵机会。

3、法庭调查阶段,法官询问的内容,不属于二审阶段核心焦点。法官随便问几个问题匆匆走完流程。

这是二审维持的重大信号(根本没有激起二审法官关注到一审判决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种情况二审肯定会维持。

4、法官对上诉人特别和颜悦色,充分保证了上诉人的表达欲望,但似乎没有特别专注地倾听。

法官对你和颜悦色,往往不是什么好兆头。

对于胜诉一方的当事人,法官不需要和颜悦色;因为胜诉就是最好的和颜悦色。但是对于败诉一方的当事人法官要充分保障其诉讼权利。毕竟你要判决人家败诉,虽然是合乎法律规定,但败诉方总会不痛快。这种情况下,和颜悦色也是一种安慰,有助于息讼服判。

如果二审庭审基本上就是按照上述流程走完,上诉大概率败诉。

建议庭后再跟法官电话沟通,简单、直白将最核心观点再传递。如果可能,争取再次开庭(当然,难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