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水氢发动机汽车事件敲响政府决策警钟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7 00:43:19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舆情综述】

河南南阳水氢发动机汽车事件敲响政府决策警钟

1. 水氢汽车曝光引群嘲 政府人员甩锅媒体报道被指卸责

5月23日,河南当地媒体《南阳日报》报道称,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市委书记考察后点赞。这一消息引发舆论围观,多数网民认为是此前“水变油”“巴铁”等骗局的重演,还有不少人调侃“这么多年化学白学了”。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加水即可行驶”的说法有违能量守恒定律,系噱头,实际为氢能源电池提供动力,但技术尚未成熟。

5月24日,舆情全面发酵。上游新闻进一步报道称,南阳市政府2018年与涉事企业青年汽车签订合作协议,青年汽车的南阳项目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政府注资40亿”刺激舆论神经,媒体转载中突出“40亿”相关字眼,网民纷纷指责政府“愚蠢”,被山寨公司“骗财”。部分媒体挖出青年汽车涉及多起债务纠纷、曾因骗补被工信部处罚,以及董事长庞青年被列为“老赖”等“黑历史”,涉事企业及南阳市政府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当日,《新京报》等媒体记者就此事采访南阳市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先是语焉不详,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事件不清楚,正在了解中”,市交通局则称“(水氢汽车)是公交车,具体没开过”。之后,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作出正面回应称,项目仍处于研发阶段,系报道用词不当,信息发布不准确导致误解。这一回应引发吐槽,舆论批评政府遇事卸责,“岂能让记者背锅?”

2. 政府被曝与涉事企业有资金关联 是否投资40亿引发猛烈追问

据澎湃新闻等挖掘,2019年,南阳市公交公司曾向南阳市政府与青年汽车共同投资的南阳洛特斯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采购了72辆氢能源公交车,单价为120万元,成交总金额达8640万元。但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却表示,南阳市没有氢气站,这些所谓的氢能源公交车平常充电后使用。此后,舆情进一步扩大,水氢汽车是否真实可用,南阳市政府与青年汽车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利益勾连?舆论质疑的矛头再次指向当地政府部门。

5月25日,新华社发文“三问”水氢汽车:“车载水解制氢”技术是否可以实现?政府是否投入巨资?企业是否存在严重失信问题?并发布调查报道《“水氢发动机”来了?当地企业政府这样说》,南阳市工信局、发改委等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对事件进行说明,并解释称水氢汽车仅为“样车”,政府未投入40亿元。

5月26日,南阳市高新区管委会就高新区与青年汽车项目合作相关情况进行了正式说明。关于“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技术情况,管委会表示相关技术已取得相关专利,但定型量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说明还简述了高新区与青年汽车的合作情况,并再次否认40亿元投资,称项目尚未立项、没有实质性启动。27日,工信部回应称,“未收到相关公司该车型的产品准入申请,该车型未获得产品公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这款车型不能生产销售和上路行驶、不能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为这场沸沸扬扬的闹剧作出定论。截至5月30日12时,相关媒体、网站文章约5万篇,微博近15万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万篇。

【舆论观察】

官方一系列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疑虑,舆论开始跳出个案,反思该事件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

1. 加强审核把关 避免“招商饥渴症”

新华社评论称,面对发展压力,一些地方患上了“招商饥渴症”,无限放宽条件、放松要求,导致蒙了双眼、失了底线、乱了章法。《经济日报》称其为“地方招商的浮躁心态”。“@人民日报”指出,鼓励创新驱动发展不代表政府可以疏于监管审核,公共项目含水分是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政府招标项目要严格把关,同时加强信息的透明,以防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第一财经也表示,“水氢车”事件值得中小城市招商部门借鉴,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招商引资需要充分认证和背景调查这个前提,不能因为招商压力过大,而为完成任务去“引进伪项目”装点门面。

2. 摒弃“草率决策、冒险上马”的政绩观

央视财经采访专家表示,这次争议既反映了公众对反常识现象的关切,也折射出相对东部和沿海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主政者一种普遍的发展焦虑。上游新闻指出,水氢汽车能跑多远我们不知道,但在政绩冲动的驱动下,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骗子的套路上走向迷失,掉入陷阱。这种“草率决策、冒险上马”的政绩观,无论对于地方发展还是国计民生,势必带来巨大的伤害。

3. 行政决策需有法可依 确保科学规范

澎湃新闻提出,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该被疑窦丛生的项目骗得团团转,地方大项目的科学审查与合规监督,是时候提上日程。上游新闻指出,将于2019年9月1日起施行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或将结束这种乱决策不担责的局面。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也认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通过规范程序,来提高决策水平,行政决策中应该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等程序要求。

【舆情点评】

1. 政府“犹抱琵琶式”的回应难解舆论信息饥渴

整个事件中,南阳市政府相关部门虽然进行了多次回应,但是回应时间、回应内容等方面仍存瑕疵,让舆情回应工作整体显得半遮半掩、“犹抱琵琶”。具体来看,面对媒体的采访,政府部门刚开始明显准备不足,不论是部分部门的语焉不详,还是工信局甩锅“媒体”,都显得不甚专业。而且,该舆情23日爆发,媒体多方位挖掘,政府部门直至新华社25日的报道中才对部分疑问进行回应;在回应“空窗期”中,“投资40亿”“政商勾结”“政府被骗”等多种传言大肆传播,即使南阳市高新区政府此后做出了较为正式、详尽的回应,但舆论形成的负面认知已难以扭转。此外,官方回应后,舆论场仍有大量疑问没有得到充分释疑,如有关项目启动时有无充分论证,涉事企业失信、骗补等恶迹斑斑为何能受青睐等,南阳市政府如果想要进一步消除事件的不良影响,后续项目倒查、信息公开等工作仍需持续进行。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8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付萌 石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