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8 17:37:59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环办函[2012]3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
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要求,我部启动了2013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为确保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部在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请各有关单位按照《指南》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组织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请单位和申请人须认真阅读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了解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定位、组织管理程序等有关要求。
(二)项目必须符合本年度《指南》中的内容,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
(三)项目申请者只可针对项目整体目标和内容进行申请,不能只对部分目标和内容进行申请。
(四)项目申请单位必须具有国内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综合能力,可以由一家申请,也可由多家共同申请,但最多不得超过四家,鼓励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中央与地方以及企业等优势单位进行产学研用组合。对于多家申请的项目,自行组合形成申请团体,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负责人,由牵头单位具体负责申请。同一单位不得有多个团队申报同一项目。各级行政部门不得申报项目。
(五)项目申请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原则上在60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同期只能主持一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参与一个项目。过去三年没有科研信用管理不良记录。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申报项目。
(六)项目申请单位提出项目任务和经费分解方案,提出课题安排及承担单位建议。项目或课题牵头单位经费预算不少于50%,参与单位经费不少于10%。
(七)项目执行年限为2-3年,经费预算根据研究任务实事求是申报。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报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评审。
二、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自由申报、公开答辩、统一评审、择优委托”等程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三、申报材料的编制与报送
(一)申报材料编写应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申报材料包括申请函、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预算申报书及预算说明书五部分,本次预算申报书及说明由项目牵头单位编制项目总预算,协作单位不用单独编制分预算。相关文件格式可在http://kjs.mep.gov.cn/gyxhykyzx/下载。
(三)申报材料首先通过网络同时发送到两个指定邮箱,不接受专家直接到办公室报送申报材料,材料文件名和邮件名称统一命名为“XX项目-XX单位”。待形式审查通过后,再按通知要求将申报材料一式10份加盖牵头单位公章带到答辩现场。申报材料要用A4纸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他装订方法。
(四)报送申报材料的截至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12年4月8日17时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申请函加盖牵头单位公章后可先将扫描件发至邮箱或传真至办公室,后寄至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过时不再受理。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邮编100035)
联系人:陈胜 禹军
电话:(010)66556209 66556208
传真:(010)66556206
E-mail:kejichu@mep.gov.cn;hbgyxm@126.com
附件: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附件:
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和我部“十二五”工作重点部署,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及轻重缓急的原则,我部编制了《2013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确定以下研究领域作为2013 年度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地下水与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领域
1、地下水系统中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与源解析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地下水系统中抗生素类、消炎药类、降血压血酯药类药物和全氟有机物(C 4 ~C 10 的全氟烷基磺酸和全氟烷基酸)等新型污染物所存在的直接和潜在环境风险突出、必要的调查与分析方法缺乏、污染程度和污染源不明确等关键问题,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适于我国的地下水系统中新型污染物调查、监测、分析方法与成套设备,研发建立我国地下水系统中新型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并提出控制对策建议,初步形成一套监测与分析技术规范,为我国地下水各类新型污染物的调查、监测与污染防控提供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研制出具有高选择性和富集性的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现场预处理技术与成套设备;(2)形成污染物监测布点与采样的系列方法和程序;(3)开发出适合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的痕量分析技术;(4)形成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源解析方法;(5)制订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的监测与分析技术导则;(6)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4 项。
主要研究内容:
(1)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监测技术框架研究。系统调研国内外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法规、毒性数据,综合识别调查、分析、评价技术与方法,分析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监测关键技术构成,研究建立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新型污染物调查、监测的技术框架。
(2)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监测方法研究。研究建立样品采集、运输和贮存方法,筛选去除干扰物质、富集目标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确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分离预处理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我国地下水药品和全氟有机物等采样、分析的方法与技术流程。
(3)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的环境行为与污染方式研究。通过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行为特征与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合典型地段地下水埋藏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与生物学特征分析,探讨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代谢方式与归趋,评价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的迁移行为和污染方式。
(4)地下水系统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源解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识别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来源,分析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输移过程;基于现代分析、示踪与模拟技术与手段,研究建立地下水系统中药物和全氟有机物等源解析技术与方法,案例验证源解析技术与方法,并研究提出控制对策。
2、地下水环境污染监测井建井与采样技术及质控体系研究
目标:研发适用于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建井技术,探索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要求的先进洗井技术;开发适合地下水环境监测的系列采样技术和设备,制订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提升我国地下水水质监测的质量水平。
主要考核指标:(1)研发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地下水环境监测建井与洗井成套技术;(2)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3~5 套地下水环境监测采样方法和设备;(3)形成地下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4)编制地下水环境监测建井与采样技术规范;(5)建立普通、一体式、自动连续式等标准环境监测井系列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
(1)地下水环境监测建井与洗井技术研究。总结归纳国内外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建井和洗井技术,探索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要求的快速、便利的建井和洗井方法,开发适用不同类型井结构的洗井技术方法,研究建立标准环境监测井系列示范工程。
(2)地下水环境监测样品采集技术研究。基于国内外各种采样装置和采样方法的比对,研究适合国内推广使用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系列采样方法和设备,通过现场示范,研究评估不同采样技术的适用性,制订地下水环境监测采样技术规范。
(3)地下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基于地下水环境监测过程分析,地下水基体标准样品制备方法,研究样品采集、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分析等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系统,研发地下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技术。
3、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分类与防控技术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分类和防控技术缺乏等问题,结合地下水污染源类型、分布、污染物构成与污染途径分析,建立适合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与分类方法,提出地下水污染源防控技术,为我国地下水污染源治理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形成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与分类的系列指标(2)形成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与分类方法;(3)开发出2~3 类地下水污染源防控技术,提出技术有效性评估方法;(4)制订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与分类技术指南。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不同水文地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污染源类型与污染物构成分析,探讨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量化方法,研究污染源强分类系列指标与方法;基于地下水污染源类型与污染源强综合控制与复合阻断技术研究,示范性评估技术有效性,形成地下水污染源分类与防控技术体系。
4、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目标: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开展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 研究设计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方法,提出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策略;研究设计典型地区典型地下水污染防控目标和指标体系,优选实用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制定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模式,为华北平原地下水防控技术提供示范。
主要考核指标:(1)建立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方法体系;(2)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技术指南(建议稿)》;
(3)提出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方案;(4)编制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1)建立适用于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主要来源、成因和分布状况,开展华北平原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案例示范研究。(2)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技术指南,构建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分区体系,开展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案例示范。(3)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相互影响,以饮用水水源地和污染源为重点,兼顾区域尺度,研究设计地下水污染防控目标和指标体系,制定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控分阶段目标。(4)评估不同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实用性、技术有效性、经济可行性,构建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提出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方案。
5、金属冶选尾矿库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目标:针对金属冶选尾矿库渗漏对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问题,建立污染范围和程度的生物监测方法,评价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提出可操作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尾矿库渗漏对周边地下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给出尾矿库周边地下水安全警戒线;提出尾矿库渗漏的防控管理技术及已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技术,为尾矿库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与修复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形成一套规范的生物监测地下水污染的方法;(2)给出尾矿库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与分类系列指标;(3)提出尾库矿生态风险防控区划分方法;(4)开发出尾矿库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及修复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以金属冶选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反映污染状况的生物监测新方法;基于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不同水文地质、埋藏条件、污染源类型与污染物构成,结合生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采取源头控制与过程阻断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思路,受污染地下水回用,控制地下水的流向,修复尾矿库周边污染的地下水,建立尾矿库周边地下水污染修复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6、入海排污口设置与直排海污染源监管技术研究
目标:针对目前我国入海排污口的设置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论证和审批监管规程以及直排海污染源分布和排污状况不明确等问题,研究制定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污方案优化技术导则、混合区划定技术导则,制定入海排污口设置-审批-监测-考核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建立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地理信息系统,提高我国直排海污染源与入海排污口环境管理水平。
主要考核指标:(1)入海排污口选址和排放方案优化技术导则或指南(征求意见稿);(2)入海排污口/污染源直排海混合区划定技术导则与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3)入海排污口审批监管工作规程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我国各海区重点直排源/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信息系统(GIS)。
主要研究内容:(1)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放方案优化技术研究。研究损害污纳海域生态健康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海域容量的限制因子,研究不同排放方案(近岸和深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从规划相符性、资源可持续性、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工程技术与经济可行性等方面,系统地提出入海排污口选址及排放方案优化的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方法。(2)入海排污口/污染源直排海混合区划定技术研究。研究入海排污口/污染源直排海混合区控制污染物的选取、主控污染物混合区大小的确定原理与方法,针对混合区制定生态补偿方案与风险防范措施的原则与技术方法,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纳污海域特征的直排口入海混合区划定技术规范和对应的控制标准。(3)制定入海排污口监管工作规程。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和入海排污口选址与排放方案优化技术导则、混合区划定技术规范为依据,以排污口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制定入海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批-监测-考核的监管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和方法。(4)提出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方案。开展我国不同类型直排入海污染源、入海排污口特征、以及受纳海域环境特征调查研究,构建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数据库。
7、入海河口区水质标准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目标:针对不同类型河口流域环境胁迫下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特征,构建河口水域水环境管理分区技术方法;建立反映河口生态环境状况的水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初步构建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海水水质标准》的有效衔接,并在典型河口进行适用性验证。
主要考核指标:(1)《入海河口水环境管理分区技术法》建议稿;
(2)《河口区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议稿;(3)《河口区生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议稿;(4)典型河口区水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实施示范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类型大中型流域的入海河口,开展河口区水文、水动力、水质、沉积物和水生态系统特征及演变规律调查研究,阐明河口水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过程与重要突变时段,提出河口区管理分区的技术方法;统筹《地表水质量标准》与《海水水质标准》,建立河口区水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口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河口区水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河口区生物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建立基于群落分析的河口区生物评价技术方法;选择若干不同类型典型河口区水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实施示范研究,探索河口区水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
8、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状,研究制定能反映海域环境压力、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状况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方法,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2)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方法(建议稿);(3)近岸海域湿地退化评价方法(建议稿);(4)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5)典型海区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施示范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能反映近海环境压力及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框架。以《海水水质标准》为依据,建立近岸海域水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表征方法、健康状况等级划分方法,建立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海岸带湿地退化和湿地生态功能损失状况,建立滨海湿地退化评价方法研究;针对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结合海域环境背景状况,研究富营养化指数等级划分及评价方法,提出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表征方法;基于近岸海域各环境要素评价结果,研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的计算方法,建立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以东海海区、渤海海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海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示范。
(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氨排放对华北地区细颗粒物(PM2.5)形成的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目标:测定华北地区农业化肥、畜牧业、生物质燃烧、化工等氨排放重点行业的排放因子,确定氨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提出华北地区氨控制的技术手段和方案建议,定量评估氨污染源减排对二次细粒子的控制成效,为我国细粒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支持,为氨污染源环境监督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主要考核指标:(1)农业化肥、畜牧业、生物质燃烧、化工等氨排放重点行业的排放因子;(2)重点行业氨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及排放量估算;(3)各季节华北区域氨减排的技术手段和控制对策及其对大气细粒子的控制效果;(4)重点行业氨排放控制方案及环境监督和管理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建立华北地区典型的农业施肥、畜牧业、生物质燃烧、化工等氨排放重点行业排放因子的测定方法,确定排放因子;确定氨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氨排放特征的影响水平,并建立高时空分辨率氨排放清单;提出氨减排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定量评估氨排放源控制对削减大气细粒子的作用;对氨减排技术进行费效分析,综合评估氨减排环境和经济效益,提出氨污染源控制方案,并定量评估其实施效果,提出具体的环境监督和管理建议。
2、PM2.5/PM10 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标准量值传递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法关键技术研究目标:以国家标准方法HJ618-2011 PM2.5/PM10重量法为基础,对于采用β射线原理、TEOM 微震荡天平原理以及光散射原理PM2.5/PM10自动监测方法进行比对研究,确定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标准量值传递方法和准确性检验方法,提出我国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标准量值传递技术方案和质量保证/控制方法,为保证即将在全国陆续开展的PM2.5/PM10监测的可比性和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1)采用β射线原理、TEOM 微震荡天平原理以及光散射原理PM2.5/PM10 自动监测方法标准量值传递关键性能指标及其限值;(2)我国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标准量值传递与传递技术方案;(3)我国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质量保证/控制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际通用的β射线原理、TEOM 微震荡天平原理以及光散射原理PM2.5/PM10自动监测方法,在我国选择不少于4 个典型气候区域和地理区域,研究确定其差异性和适用性,以及不同PM2.5/PM10颗粒物浓度条件下的差异性和适用条件;开展不同原理的颗粒物监测的标准量值传递与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流量与标准膜的传递);研究确定颗粒物自动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和质量保证/控制方法研究。
3、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和业务化运行方法研究
目标:针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状况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化应用的需要,开展基于分区的卫星遥感近地面PM2.5 浓度反演技术攻关和业务运行方法研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1)我国中东部地区卫星遥感PM2.5分区监测模型;(2)高精度卫星遥感PM2.5 浓度反演方法;(3)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 遥感监测业务运行方法;(4)卫星遥感分区监测PM2.5 标准、规范。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我国中东部地区卫星遥感PM2.5分区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卫星遥感监测PM2.5 分区监测模型;建立我国中东部地区基于分区的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及PM2.5 反演方法,实现高精度近地面PM2.5 反演;开展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 遥感监测业务数据源、业务运行方式、业务管理模式研究,建立一套PM2.5 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体系;开展卫星遥感分区监测PM2.5 的规范研究,制定相关技术的标准、规范,指导环保监测及污染防治工作。
4、柴油车尾气细颗粒物(PM2.5)减排和监管技术研究
目标:对我国柴油车尾气细颗粒(PM2.5)排放清单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柴油车尾气PM2.5 的减排技术途径,研究其监管技术方案,为大气PM2.5 减排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1)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2)我国2010 年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3)不同控制方案的柴油车尾气PM2.5 减排费效分析结论;(4)柴油车尾气P PM2.5 减排的监管技术方案及政策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实车道路和台架测试及模型模拟研究,确定油品硫含量、车型及技术水平、行驶工况等因素与柴油车尾气PM2.5排放因子的关系,建立2010 年我国柴油车PM2.5 排放清单,预测2015 和2020 年基线情景下的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研究提出柴油车尾气PM2.5 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调研评估发达国家和地区常用的柴油车PM2.5 减排技术和措施,研究其实际成本和减排效果,分析不同控制方案的费用效果,提出优化的柴油车PM2.5减排技术途径;研究有效应用各类排放控制先进技术和清洁车用油品的监管技术措施,提出强化我国柴油车PM2.5 减排的监管技术方案及政策建议。
5、北京市交通流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研究
目标:以北京市为目标城市,建立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交通源高时空分辨率的动态排放清单,实现交通排放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并实施与交通相关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提供科技支持。
主要考核目标:(1)城市交通流与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耦合关系及确定方法技术导则(建议稿);(2)基于实时交通流状况的城市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3)交通排放源对PM2.5 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4)基于城市交通流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建立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城市交通排放源估算和预测模型,改进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的处理程序,研究确定基于实时交通流状况的城市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建立方法并形成技术指南;开展交通排放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和臭氧浓度贡献的定量解析研究,研究提出城市交通流与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耦合关系及确定方法技术导则;提出基于城市交通流的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建议。
6、城市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监管机制研究
目标:研究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确定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并定量评估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以及监管机制建议,为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及清单编制方法技术指南(建议稿);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技术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建立茶浴炉、烧烤、平房面源等低矮面源SO 2、NO x、颗粒物(PM 10、PM 2.5)、VOC s 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确定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建立低矮面源活动水平调查方法,开发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并选择2-3 个典型城市编制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定量评估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提出低矮面源大气污染物减排途径和排放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7、典型工业源排放特征谱数据库建立及源解析评估
目标: 以冶金、建材、石化等典型工业行业为对象,建立典型工业源排放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源特征谱数据库,识别各类源对二次污染物的生成贡献。
主要考核指标: (1)冶金、建材、石化等典型工业源排放特征谱的采集与测试规范;(2)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的PM 和VOC 源排放特征谱数据库; (3)各行业基于组分的PM 和VOC 源排放清单及二次污染物生成潜势。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中的主要工艺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机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源特征谱采集和测试方法和规范; 通过对典型工业源排放工艺过程的测试,建立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源特征谱数据库;基于源特征谱数据库,分析各类源的示踪成分,尤其是有机示踪成分;建立各行业基于组分的PM 和VOC 排放清单,识别各类源对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潜势;将建立的数据库应用于典型地区,进行受体模型和源解析示范研究,对数据库进行评估和验证。
8、城市大气监测用20 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研究
目标:开展城市大气监测用20 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研究,为臭氧前体物气体监测与管理提供仪器校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和量值溯源必需的实物标准样品技术支撑,为我国典型区域光化学污染与灰霾成因研究和综合控制提供测量标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