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财产罪内容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10-13 10:44:10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广泛,当人们在生活、工作、网络中时常会遇到不同的法律问题,人们对于侵犯财产罪内容也是着重关注的,一些网友可能还不太清楚,但只需要在网上就能学习了解,接下来就法务吧小编为大家带来具体分析。如果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听听小编给出的具体意见。

侵犯财产罪的种类有哪些

1、侵犯财产罪的财产包括公共的财产和私人的财产。

2、侵犯财产罪的种类,包括占有型,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例如盗窃罪、诈骗罪等;挪用型,即以挪用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例如挪用特定款物罪;以及毁损型,即以毁损财物为故意内容的侵犯财产罪,例如故意毁坏财物罪。

3、法律分析:侵犯财产罪的种类有:毁损型。包括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占有型。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挪用型。

4、侵犯财产罪有哪些罪名侵犯财产罪的罪名如下: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聚众哄抢公私财物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侵犯财产罪内容

国家公职人员职务侵占是什么罪

1、法律主观:职务侵占算财产类犯罪。侵犯财产罪,包括13个具体罪名。根据故意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占有型。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 挪用型。即以挪用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 毁损型。

2、职务侵占罪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依据我国《刑法》对职务侵占罪的相关规定,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职务侵占属于什么犯罪类型 职务侵占罪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地将公共财产和公民私有财产据为已有,或者故意毁坏公私和财物的行为。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了十二种具体的侵犯财产犯罪。

侵犯私人财产罪有哪些类型

其中又可以按照犯罪的方式分为一下四种具体类型: 第一,公然强取型犯罪,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 第二,秘密窃取型犯罪,即盗窃罪。 第三,骗取型犯罪。即诈骗罪。

(1)占有型。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其中又可以按照犯罪的方式分为一下四种具体类型: 第一,公然强取型犯罪,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 第二,秘密窃取型犯罪,即盗窃罪。

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其中又可以按照犯罪的方式分为一下四种具体类型:第一,公然强取型犯罪,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第二,秘密窃取型犯罪,即盗窃罪。第三,骗取型犯罪。即诈骗罪。

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指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指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笔记:侵犯财产罪

“窃取信用卡后使用”是刑法第196条3款规定的以盗窃罪论处情形; “盗窃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是刑法第210条1款规定的以盗窃罪论处的法宝情形; “邮政工作人员私拆邮件窃取财物”是刑法第253条2款规定的以盗窃罪论处的法宝情形。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侵害他人财产是对被侵害客体的侵权行为。侵害他人财产造成损失,侵权人要承担赔偿责任。

侵犯财产罪的种类有:包括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破坏他人财产罪判几年

1、犯故意破坏财物罪(1)数额较大(福建省数额标准1万元-5万元)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2)数额巨大(福建省数额标准5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规定的故意毁坏财物罪有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三年以上七年以下两档法定刑期。当犯罪人毁坏财物的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3、故意损害他人财产的判刑标准如下: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对于故意毁坏他人财物被认定构成犯罪的,一般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如果此时数额巨大或者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会在3-7年有期徒刑之间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关于侵犯财产罪内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本文根据法律问答整合汇编以供参考,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您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也欢迎您到专业律师事务所进行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