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虚假招生事件舆情解析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7 00:58:17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编者按:4月24日,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被曝涉嫌虚假招生,学生和家长表示不满,随后发生冲突,学生聚集、警方打人等信息刷屏网络,引发舆论热议。南京当地公安、人社等部门相继发声通报有关问题处置情况,引导舆情回落。5月6日,一篇煽动性极强的谣言文章刷屏网络,再次将“南应事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次日,南京市委宣传部统一回应,引导舆论再次回归理性。此事为何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讨论?涉事部门如何有效引导?效果如何?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事件,详细作出解析,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虚假招生事件舆情解析

【事件概述】

首次爆发: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被曝虚假招生事件引热议 主管部门相继发声降温舆情

■ 自媒体曝南应虚假招生 校内冲突引爆舆情

4月24日,陆续有网民以学生自述的方式发微博称,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虚假招生,当初承诺的大专文凭和护理专业无法兑现,要求学生转专业并签订协议,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满。有学生前往信访局投诉,并通过网络控诉寻求帮助。该事件舆情小幅发酵,网民关注度不高。

4月26日下午,网络上开始曝出该校校内发生打砸事件、特警殴打学生、有学生受伤、学生被警察强行带走等信息。相关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流传,吸引众多网民追问。部分网民认为身着特勤制服人员是民警,谴责警方暴力执法;但也有网民表示,穿特勤、巡防制服的人是保安。与此同时,“被删帖”“被撤图”等声音在网上浮现。此类言论激起网民抵触情绪,“有猫腻”“阴谋论”等质疑声不断。舆情信息量开始快速增长。

■ 公安、人社部门相继回应处置 舆情触顶后快速回落

在网民讨论愈演愈烈之际,4月27日6时许,学校所在地警方、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就冲突事件发布警情通报,称26日深夜,个别校外闲散人员及以往被开除学籍人员混入南京应用技术学校校内,带头煽动部分学生闹事,造成两名学生腿部被划伤。警方现场带离数名带头闹事人员。该校部分学生的学籍及专业问题仍在有关部门的有序处理中。此通报获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转载,官方声音得到有力扩散,赢得舆论认可。但仍有少量网民认为通报简单,未提及特勤人员是否为民警、警方是否打人等疑问。

4月27日晚,“@凤凰网视频”发布消息称“南京一高校三年前被曝校内设KTV女学生做三陪 如今再被指招生虚假宣传”,部分网民将关注点转移到涉事学校的“黑历史”上。此信息未获相关部门回应,之后“@凤凰网视频”删除微博。微博话题“#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被曝虚假招生#”在引发一定关注后亦被删除。这些删帖行为刺激了网民神经,要求回应的呼声高涨。

4月28日,江苏省人社厅回应澎湃新闻称,南京人社局等部门已介入处理。同时,“@凤凰网视频”发布视频信息,曝出南京应用技术学校护理系招生仍未停止。各类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舆情信息当日触顶。

4月29日,南京市人社局通过官方微博“@南京人社”通报称,经查,此事系南京东方文理专修学院(民办培训机构)以南京应用技术学校(民办高职院校)名义,采取不实宣传、随意承诺的方式招收家政服务(护工方向)专业学生。通报还提到,教育部门已会同有关方面做好稳定工作、寻求解决方案、梳理化解隐患三项工作。对此,媒体开始关注虚假招生问题,呼吁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依法追责。

二次爆发:谣言文章刷屏网络 上级部门通报平复危机

5月6日起,舆情已回落的“南应事件”因一篇名为《自杀、坑骗、群殴……这到底是知识的殿堂还是人间炼狱?》的文章,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微信公众号“鹿林阁的青屿堂”发表署名“我是许长安”的文章,声称该校自带网吧、KTV夜场、老师介绍女学生做情色交易、一女生被学校活活打死相关部门沉默等。此篇文章因言语极具煽动性,瞬间刷屏微信朋友圈,网民纷纷追问文章的真实性。当日,微博大V“@江宁婆婆”就文章中受伤人员图片进行辟谣;7日下午,共青团福建省委官微发文逐条驳斥了网传文章的虚假性,指出作者“许长安”深谙贩卖焦虑的网络营销之道。

5月7日傍晚,南京市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发布最新通报称,南京应用技术学校采取不实宣传、随意承诺的方式违规招生,南京市和江宁区正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目前,409名学生中已有405名办理有关手续,学生及家长对解决方案表示理解和接受。通报还称,王某开、王某梁于6日在微信平台发表谣言文章,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刑拘。通报发布后,舆情逐步平息。但官微设置评论不可见的行为引发质疑,部分网民呼吁尽快公布校方及相关责任人处置结果。该信息在微博形成话题“#南京应用技术学校学籍问题通报#”,累计阅读量超1.3亿,之后被删除。5月8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事回应表示,已要求各地清查此类问题,全力保护好学生。

随着舆情降温,舆论对该事件的讨论也转到加强日常监管和净化网络空间层面。如“@人民日报”短评称,对于违规招生的无良技校,应依法处置,“亮红灯”“掏红牌”,不容技校沦为盲区。多数网民也表示,不应通过舆情来倒逼相关部门改革,事后弥补不如事前预防。新华社评论文章则关注自媒体为追求“打赏”而肆意煽动社会情绪的行为,认为“各个网络平台应对打赏行为负起引导责任”。

截至5月16日12时,与此事件相关的报道报道7800余篇,微博44.7万条,微信文章2000余篇,多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超2.3亿次。

【舆情解析】

本次事件起因是学校虚假招生问题,但舆情发酵却与校内冲突、删帖关评、谣言刷屏等衍生话题密切相关。而时间恰逢学校毕业季和招生期,网民在共情心理作用下,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也助推该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1. 删帖关评行为激发网民对抗情绪

事关教育民生类话题,常能激发舆论共鸣,因此网民发声意愿较高。一旦意见表达无法畅通,网民情绪很容易被煽动起来,产生极端认知。对于舆情发酵之初的删帖、撤热搜行为,有网民在微博上发起话题“#南应删一次,公众转一次#”来表达对抗情绪,并且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讨论行列。官方最新通报关闭评论可见功能,也被指责不自信,刺激网民寻求其他渠道发声。上述这些做法都招致网民不满,给舆论猜疑留下空间。

2. 前期未处理谣言为舆情二次爆发埋下伏笔

舆情发酵期间,“@凤凰网视频”曾曝出南京应用技术学校“校内设KTV”“女学生做三陪”等信息。该信息虽被删除,但因有网民截图保存得以继续传播,使得部分网民仍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官方未及时予以澄清,为后期谣言爆发埋下伏笔。此后,个别别有用心之人故意带节奏、造假杜撰,借机做流量生意,赚取利益,直接催生了舆情的第二次爆发。

3. 毕业招生季激发共情心理 同类事件推高热度

此次舆情爆发正值学校毕业季和招生期,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虚假招生、不能履行承诺的行为影响了学生的上学和就业,激发网民共情心理,部分网民由该事件延伸至对“野鸡学校”的声讨。同一时期,深圳富源“高考移民”事件、郑州大学被曝涉嫌招生欺诈事件等也引发热议,助推教育领域相关话题的持续高热。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6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淳